发布日期:2025-10-07 23:55 点击次数:134
#律师来帮忙#
国葬是一种以国家名义举行的最高规格丧礼,旨在表彰对国家有特殊功勋或具有重要纪念意义的人士,包括国家元首、政府首脑、杰出功勋者,甚至普通民众,如最后一战老兵或恐怖袭击遇害者。国葬通常需取得逝者家属同意,并在全国范围内组织哀悼,其典礼庄严隆重,融合宗教氛围与军事传统,由国家承担全部经费。国葬概念源自古希腊,后为各国所沿用,中国自北洋军阀时期实行,南京国民政府沿用,新中国第一个“国葬”(非正式意义上的国葬)是1950年为左权将军灵柩移葬。为统一办理,有些国家制定国葬法或仪式条例,典礼公开举行,并常引发国内外媒体广泛关注,体现国家对逝者的崇敬之情。
雅典城邦最初实行贵族政治,公元前6世纪,梭伦改革推行民主制度,扩大民众参政权,并将葬礼制度改为公共葬礼,将逝者葬礼从家族私事转为全体公民参与的公共事件,以增强社会凝聚力。在葬礼上发表的演讲强调公民认同感,伯里克利在阵亡士兵葬礼上阐述雅典民主,被誉为世界最伟大演讲之一。罗马受希腊影响,引入类似国葬制度,屋大维葬礼规格最高,形成皇帝死后由元老院出资举办公共葬礼的不成文规范。中世纪欧洲因分裂与行政体系衰落,国葬消失,直至近代议会制度复兴后才再次出现。战争中阵亡士兵也可举行隆重公共葬礼,由公民议会决定规模,激励在世士兵为国家效力。
我国并未将国葬纳入法律规定,唯一一次国葬是1981年为名誉主席宋庆龄举行的。根据《国旗法》,正国级领导人逝世可下半旗致哀,但中国共产党最高领导人未列入半旗对象,历史上如胡耀邦逝世亦有下半旗情况。自邓小平、江泽民、胡锦涛废除领导干部终身制后,除1992年李先念逝世外,其他享受下半旗的领导人多以“对中华人民共和国作出杰出贡献的人”名义获得。高规格政府葬礼通常依据官方讣告用词、媒体报道、追悼会规模、到场官员级别、护送礼兵及下半旗范围等分等级,其中毛泽东、邓小平和江泽民的葬礼规格最高。自上世纪90年代起,高规格追悼活动频次已明显下降。
美国第一场国葬发生在1841年,总统威廉姆·哈里森上任仅32天便因肺炎去世,由于缺乏经验,葬礼非常简朴,仅在白宫东厢举行小型宗教仪式,棺椁下葬于美国议会公墓。进入20世纪,总统国葬逐渐隆重,遇刺身亡的肯尼迪国葬规格极高。2004年,为前总统里根举行的国葬盛大且精心安排,撰写了300页“国葬进程备忘录”,出席者包括四位在世前总统及来自170多个国家的代表,仪式中美空军F-15战机编队飞过,一匹无骑手赛马背着里根马靴缓慢前行,葬礼后里根的遗体被运回老家安葬。尼克松去世后家人根据其遗愿未举行国葬。美国“最长寿总统”卡特于去年去世,在国家大教堂举行了国葬。
英国国葬与王室葬礼形式有别,国葬中棺木放炮架上由皇家海军士兵抬,王室葬礼里棺木置马车上由马拉行进。前首相丘吉尔1965年的葬礼规模空前,112个国家代表出席,作为前首相鸣放19响礼炮,而英国君主葬礼鸣21响。英国最近一次国葬是1979年为遇刺身亡的蒙巴顿将军举行,仪式在西敏寺,众多外国君主、首脑等出席,按其生前意愿未邀日本人,之后灵柩安葬于修道院。在英国,并非所有显赫政要都能获国葬礼遇,首相也不例外。前首相撒切尔夫人生前要求不国葬,且其去世后因民意对她的功过争议较大,在是否国葬问题上尖锐对立,最终英国为她举行了军葬,不过葬礼规模堪比国葬。
韩国原有国葬和国民葬两种规格的国家葬仪。国葬是国家为前总统、功勋人士举行的葬礼,通常举行9天,出殡当天国家机构休息一天。前总统可安葬于大田或首尔国立显忠院的国家元首墓林,在韩国历任总统里,仅有朴正熙、金大中获得国葬待遇。国民葬规格仅次于国葬,针对对社会或国家有极大贡献的人,以全体国民名义举行,政府承担大部分费用,葬仪尊重家属意愿,一般举行7天,出殡当天全国设香堂供民众吊唁,国家机构不休息。大韩民国总统中,崔圭夏、卢武铉及朴正熙夫人陆英修以“国民葬”规格办理。2011年韩国把二者统一为国家葬礼,金泳三成为首位获得国家葬礼待遇的前总统。